查看原文
其他

我有个朋友ta劈腿了……这个朋友真的不是我!

eveeeee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告诉你

ta劈腿了,

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我采访了一下我周围的朋友:

朋友A

我的朋友能脱单就不错了,劈腿那ta真的是长本事了。

朋友B

我肯定会站在我朋友这一边的嘛,我跟ta更亲近,也更了解ta们这段感情出现了什么问题,而且我跟ta对象也没啥关系。

朋友C

劈腿对象高吗帅吗学习好吗有钱吗(

朋友D

心里可能确实会有点过不去吧,劈腿这种行为确实不太道德,但ta毕竟是我朋友,ta应该是有苦衷的。


我采访到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帮亲不帮理的。在面对亲密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时,我们自然会在心中产生矛盾和冲突,那我们会怎样面对呢?


冲突:到底是批判还是理解?

对于这样的冲突,想法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既然是我的朋友/伴侣等身边亲近的人,我会对ta的道德要求比陌生人要高。

如果亲近的人一旦做出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情,对我的影响会更大,应该不会有谁会想要借钱不还的孙子朋友的。那么有这样想法的人会更倾向于在朋友做出越轨行为的时候批判他。


有个效应和这样的想法类似,叫害群之马效应。人们会对同属一个群体比不同属一个群体的令人讨厌的成员评价更消极。

第二类是我会对自己的朋友/伴侣等身边亲近的人更宽容,因为我更了解对方行为的动机,我会对ta的道德要求比陌生人要低。

我们会非常重视我们的亲密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给予我们归属感,让我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与他人有着真实而有温度的联结。而且这些关系也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Baumeister & Leary,1995)。



此外,人们希望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亲密的他人(Murray et al., 2004),并经常避免对他们进行负面评价。毕竟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也不想和一个品行不端的人联系密切吧?


Rachel C.和 Jennifer E.(2021)的研究中发现被试在回忆、阅读和自我报告三种方式下均表现出对不道德的亲密他人的批评情绪较少,道德评价更宽松,惩罚/批评的欲望减少,并且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影响较小(与熟人相比)。


Aaron C.等人(2019)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就算在性质更严重的盗窃和性骚扰这样的不道德行为中,人们依然有保护自己亲密他人的倾向。


根据现在大部分的研究来看,支持第二种观点的证据更多,即人们不管在性质更严重还是更轻微的不道德行为中都更倾向于宽容自己的身边亲近的人,和我开头采访大家的答案也不谋而合。



是不是以为这篇推送要结束了?怎么可能!


虽然我们通过研究也证实了我们就是帮亲不帮理的,但是这样的倾向也会给我们自身带来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请看第二部分!


朋友犯的错我来背锅?

当然如果面对着朋友劈腿这样的事情,我们总的观点可能是理解对方,也不会想去批评他这样的做法,但是我们的内心也许还是会有一定的纠结和冲突。



解决这种冲突的一种方法是退出这段关系,但这未免过于极端,所以大部分人也并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


人们一般会采用两种策略:一种关注行为,另一种关注违法者。


第一种策略具体来说就是个体把这种不道德行为在认知上替换成危害更小的的行为来尝试将其道德意义最小化。


拿劈腿这件事来说,可能人们会解释为:

ta不是渣,只是把爱分给了很多人而已,ta们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这样也不会伤害到对方,也只是正常的交往而已。



第二种策略即是个体会尝试将不道德的行为与他们对违法者道德品质的总体印象脱钩。因此,人们可以继续积极地看待他们的亲密他人,并保持他们所珍视的关系,同时也能维护他们的道德价值观。

同样还是回到这个劈腿的例子,那人们会怎么解释呢?

我觉得ta不是这样的人呀,我跟ta在一起的时候ta是个很负责任很好的人,应该只在这件事情上糊涂了一些吧。

亲密的他人与我们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他们的行为也可能会反映在我们身上(Tesser,1988)。与陌生人相比,亲近的人的不道德行为更有可能影响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时候不是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而是通过破坏它。


亲密有助于道德传染,当人们在心理上与自私、不道德的行为的人接近时,他们更有可能认为这种行为不那么可耻,也不那么不道德,这样有助于使不良行为正常化。这不仅让人们忽略或未能指出亲密他人的违法行为,还会对维持自己的道德规范构成危险。


“海王的朋友也是海王”这句话说得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怎么面对这种冲突呢?

当我们的朋友做了我们不赞许的不道德行为时,我们会有一定的矛盾的心理,自我可能会承受ta们行为的一些负担。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01

明确这种矛盾心理是正常的。

当我们有着亲近关系的人做出违反我们价值观的事情,价值观和我们看重的关系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矛盾和纠结都是正常的。无论我们选择去理解朋友、宽容朋友还是选择去指出ta的错误,让ta改正都是无可厚非的。


02

     要审视这种不道德行为我们接受的限度在哪里,保护我们自己的道德规范。

比如劈腿这件事,我们审视自己的道德准则,自己会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呢,是凭借什么来判断这件事情道德不道德呢,如果别人做了这样的事情我又会怎么看待……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被朋友的不道德行为影响,是怎样的影响呢?是看到这样的后果之后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还是放宽了呢?


03

自我疏离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技术。

Aaron C.等人(2019)的研究同样也指出了自我疏离这种心理机制,可以减轻对有道德违规行为的亲密他人的保护倾向。自我疏离是一种技术,人们可以通过它与自我建立心理距离。自我疏离可以让人们专注于自己,就好像他们专注于另一个人一样。


通过暂时远离自我,进而增加与亲密他人关系的心理距离(Liberman & Trope, 2008),人们也许可以让亲密的人看起来更像远方的熟人,从而降低人们的保护倾向。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从现在的视角抽脱出来,像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那么这个时候你也从亲密的关系中脱离出来了,能用更为客观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一段亲密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对自我的坚守更为重要。


你有因为和朋友观念/行为不同而体验到冲突吗?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来下方留言区分享~



-END-


编辑 | eveeeee

排版 | Asterism

审核 | 桃子

图片 | muuxuu


参考文献:

[1]Forbes, R. C., & Stellar, J. E. (2022). When the ones we love misbehave: Exploring moral processes within intimate bon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2(1), 16–33.

[2]Weidman, A. C., Sowden, W. J., Berg, M. K., & Kross, E. (2020). Punish or Protect? How Close Relationships Shape Responses to Moral Violation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6(5), 693–708.

[3]Francesca Gino, Adam D. Galinsky.(2012). Vicarious dishonesty: When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creates distance from one’s moral compa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9(115),15-26.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